課程推薦

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

汽車消息

余錦基:車是自由的象徵 2015-06-08 20:26 【汽車籽:軸芯人物】 說到汽車界的軸心人物,年過七十的余錦基太平紳士當之無愧。為香港汽車會(AA會)服務超過四十年,已第三度出任會長至今,一直希望透過車會為車主爭取權益。談到年少時香港賽車文化如何濃厚,他難掩興奮;眼見今日香港賽車活動沒落,

余錦基:車是自由的象徵
2015-06-08 20:26

【汽車籽:軸芯人物】
說到汽車界的軸心人物,年過七十的余錦基太平紳士當之無愧。為香港汽車會(AA會)服務超過四十年,已第三度出任會長至今,一直希望透過車會為車主爭取權益。談到年少時香港賽車文化如何濃厚,他難掩興奮;眼見今日香港賽車活動沒落,政府只管不停加稅加費壓榨私家車車主,他顯得不勝欷歔,「汽車對我而言,是一種自由的象徵。」

每次提到余錦基(Lawrence),很多人只會想起足球或公益金,其實他的公職還包括香港AA會會長和道路安全議會主席。早於一九八六年便當上AA會會長一職,及後於二○一一年第三度連任會長至今,問到他始於何時加入AA會工作,他想了一輪,「我估一九七○年左右吧。」自言年少時跟一般年輕人一樣,成年後就想買車,買了車便想飆車,「你話不合法也好,有那個男孩不愛飛車!」雖然現在年時已高,飆不起,但他對車的熱愛從未減退,更慨嘆香港現在甚麼賽事都沒有,「香港以前有拉力賽、越野車賽,有好多不同的賽車活動,以前乜都有得玩。很遺憾,現在乜都冇,現今年輕人不及我當年幸運。」

當年亞洲第一 最想辦Formula E

香港連最基本的小型賽車場也關門大吉,又何來賽車文化呢?「實在很可惜,香港當年是全亞洲第一個地方有motorsport,這是英國殖民地帶來的文化。」賽車傳統、文化比他人早起步,現在澳門賽車卻比我們成功,他歸咎於香港沒有賽事、沒有舉行場地。政府的不重視沒有因此打沉余生的信念,他滔滔不絕說出向政府提議的新構思,包括爭取找一個偏遠地方興建一個試車場,可舉辦障礙賽、讓人學習進階駕駛及飄移技術等。「這樣除對賽車運動有好大幫助外,對交通安全也有好處。若然你從未試過甩尾,汽車遇上油漬一旦失控,你驚便會撞車。如果你有經驗,甩尾時收油,勿踩逼力,回軚修正再踩油便可能救到車。」他又想舉辦一場四分之一里衝刺賽,召集超級跑車聚首一堂鬥快,還有不同容積組別的車仔鬥起跑,說起時滿面興奮,「係咪好刺激呢?車主的參賽費用可撥捐公益金,圍觀的市民也想看看林寶快還是拉利勁。」
提到近年鬧得熱烘烘的Formula E電動方程式比賽,「香港好需要,既能宣傳香港又可宣揚環保,若然成功,一定如國際七人欖球賽辦得一樣出色。」他還構思賽事之後於中環海旁舉辦after party嘉年華會,有道地小食、邀請本地或業餘樂隊演唱,吸引遊客之餘,市民又開心,只可惜現在還是未知之數,「我知政府已盡努力嘗試推行,不過有很多問題未解決,例如要改路、交通安排、安全欄的設計、有否浪費公帑等,牽涉路政署、公務局多個部門、FIA(國際汽車聯盟)及贊助商,並非我話想做就做。」

港人只顧賺錢 忘記生活五味粉

念頭多多,這位老人家對推動汽車依然有心,進度雖慢,但他希望繼續為香港做多點事。不過自己年過七十,有時也怕力不從心,「尤其七十歲後,發現自己精力不夠。有時心裏很掙扎,Formula E申辦不成的話,我便可以立刻退下來;成事的話,我有排做。我亦好擔心如此大項目,AA會職員少,怕應付不了,做得不夠好,為自己帶來壓力。」一心希望透過賽車活動,令市民重拾汽車文化的同時,亦希望製造更佳的環境培育香港車手,「我只想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,不要只顧生意、金融賺錢,人生活除了努力填飽肚皮,生活上的調劑也很重要,閒時能看足球、行山、玩車,令生活更有味道,汽車便是其中一樣生活上的五味粉。」
儘管余生滿腔熱誠,我們所見的只是政府不停埋怨私家車增長快,污染環境和堵塞馬路,他們只會不時調高汽車首次登記稅遏止汽車增長,現又草擬加牌費、保險及交通罰款等阻嚇車主。AA會宗旨是為車主爭取權益,養車的一群有時被忽視,余生亦感慨政策有點偏頗,「有其他城市的汽車稅收比香港貴,不過那裏的人也不會停止買車。至於牌費加、油費貴無可厚非,政府希望用者自付,所得稅收可用作維修馬路及設施。其實私家車佔用路面不足百分之二十,絕大部份都是公共車輛,我發現路線及車站重叠相當嚴重,十架巴士一齊埋站也有份阻塞馬路,一樣產生很多廢氣。」

爭取少數權益 嘆車主被剝削

車多人多路少是大城市所面對的問題,他認為政府政策應靈活變通,除減少巴士站和巴士線、利用道路或隧道分流車輛外,還要兼顧停車場的數目,「停車場拆卸重建,公眾停車位驟降,往往導致汽車在路上兜圈搵位阻塞交通。例如又可嘗試鼓勵人駕車出街多載幾人,往中環的私家車坐二人以上就不用收費,用不同方式改善路面問題,每件事都要做到平衡,不要單向地剝削私家車車主。」
香港有很好的公共交通網絡,市民依賴私家車的程度遠不及外國,自言只得一萬多個會員的AA會牙力薄弱,相比人數眾多的德國ADAC(全德汽車俱樂部)、英國AA及美國AAA(汽車協會),國家交通部都很緊張這些車會的意見。「我個人的看法並不單純是因為AA會會長的身份,而是我認為人是需要有選擇,人應該有不同的生活方式、活動的自由,駕駛便是其中之一,這亦是年輕人對生活上的追求。所以汽車對我而言,是一種自由的象徵,沒有時間地點的限制,想去那裏也可以。」政府取態往往表現出車主只是少數的一群,不代表大多數,余生自滿地拋出讀書時期已學懂的一句道理:"Majority rule with respect to minority rights。"(少數服從多數,大多數人應尊重少數人的權益。)」

「未來是電動車世界」

AA會近年努力推動電車,余生亦剛剛買了部VW e-Golf,另一部是車會使用的電動smart(右圖)。叫他評一評電車,「e-Golf不算貴,扭力輸出反應快;寶馬i3外形前衞,適合年輕人;美國的Tesla力量大,自己駕駛一流,可惜我是司機駕駛,上落後座不方便,手工亦不及歐洲車。不過我看中七座位Tesla X,可以載埋孫兒遊車河。」他更期待新一代的電池面世,深信未來必定是電動車的世界。

記者:許維雅
攝影:黃子偉、鄧鴻欣
編輯:謝慧珊
美術:吳子豪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-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

豐田與馬自達合作將成日汽車業新頁
2015-06-08 18:56

[unable to retrieve full-text content]

自1961年2月日本東洋工業(今日的馬自達汽車)向今日德國奧迪(Audi)的前身之一西德NSU車廠,取得汪克爾引擎(Wankel engine)的授權,即投入心血改良 ...

「汽車產業是實現『中國製造2025』的重要載體」
2015-06-08 17:26

  核心摘要

  「中國製造2025」不是一個行業的智能化,也不是某家企業的智能化,更不是某個車間的智能化,而是整個製造業的充分智能化。

  本報記者 範文清

  實習記者 楊曉蕾 北京報導

  電腦一端,消費者將自己心目中的汽車訴求一一羅列;另一端,汽車廠商抓取到這些訴求后,通過大數據分析,設計並快速完成訂製化生產,然後通過自動駕駛技術,將汽車送到消費者家中。這個看似理想化的科幻場景,正是「中國製造2025」想要實現的終極目標。

  作為「中國製造2025」汽車部分的主要執筆人之一,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,把這個場景的實現看作是製造業永恆追求的極致實踐。「它不是一場漸進式的改良,而是一次具有顛覆意義的變革。這個看似遙遠的場景,德美日正在追逐,我們不做就會被淘汰」。

  6月6日下午,在清華大學南附近的一家咖啡館內,趙福全就「中國製造2025」汽車產業部分的規劃內容,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談了自己的理解。作為一位既有實戰經驗,又有深厚學術功底的汽車業知名人士,趙福全反覆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強調,中國應該以汽車產業為龍頭推行工業4.0,同時中國汽車業也應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全新變局,積極創新、努力追趕。

  趙福全認為,在工業4.0時代,C2B將取代B2C和C2C成為主流,而汽車業若能抓住大勢,或許有一天將徹底顛覆現在互聯網巨頭們營造的商業生態。

  汽車險入「2025」

  《21世紀》:「中國製造2025」起草的背景是什麼?

  趙福全:「中國製造2025」最早源於中國工程院的「製造強國戰略研究項目」。在新一輪科技變革的大潮下,全球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已是大勢所趨。德國工業4.0、美國的工業互聯網計劃、日本的智能機器人計劃等,都是實現製造業網聯化、智能化轉型升級的不同路徑。中國在製造強國戰略研究項目的基礎上,也要有階段性的成果輸出,於是就有了「中國製造2025」。

  《21世紀》:據說一開始對汽車產業到底要不要寫進「中國製造2025」是存在爭議的?

  趙福全:是的。起初重點產業中並沒有列入汽車,理由是汽車產業自主部分做得不好。後來,相關專家和領導據理力爭,充分解釋了汽車在製造業中的重要作用。

  國家戰略制定應該面向製造業未來的競爭力。汽車業過去不強不意味著未來不應該強,不能夠強。製造業轉型如果不把汽車作為一個抓手、載體和龍頭,那麼其轉型將缺乏重要目標和有效載體。

  此外,「中國製造2025」只是一個階段性目標,國家在戰略層面上要分三個階段進行:第一個階段,到2025年,中國跨入製造強國行列;第二個階段,到2035年,進入中等水平的製造強國行列,這個內容已經開始討論了;第三個階段,到2045年,也就是接近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,中國爭取進入世界製造強國的前列。從這個意義上講,不把汽車放進這個規劃里是有很大問題的。

  我個人認為,汽車在民營工業里是最重要的,因為它涉及材料、能源、機械、電子、信息等等,市場巨大,拉動力極強,所以國家戰略不應該以能力定方向,而應以需求為衡量標準。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必須包括汽車產業,並應把汽車作為龍頭來抓。

  《21世紀》:在規劃中,關於汽車部分,專家組撰寫的思路是什麼?

  趙福全:核心思想是,要利用「中國製造2025」這個契機,把汽車納入到國家的戰略產業中,以期將自主品牌做強。

  「中國製造2025」的核心是,把中國的製造業做強。而中國製造業做強應該有一個載體和抓手,所以汽車專家組認為,汽車既是最好,又是最難的切入點。事實上,德國工業4.0也是以汽車業為切入點的。它由德國工程院牽頭,以弗勞恩霍夫協會作為顧問,寶馬、西門子、博世等汽車相關企業都參与其中。

  德國選擇以汽車為載體推行工業4.0的原因主要有兩個:第一,工業4.0的核心就是實現智能製造。智能製造越是在產業鏈複雜、消費者個性化需求高的產業實現,其價值和效果也就越大。而汽車正是這樣的產業。第二,汽車的關聯性、帶動性強,德國認為如果汽車業實現了工業4.0,對整個製造業的轉型都將有絕對的引領和示範作用。

  未來中國製造業要想有大突破,如果汽車不能做強,我認為會非常困難。像裝備製造業產出的機,材料和工藝方面的進步,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,都可以在汽車上找到「用武之地」,而且這些相關產業也必須做強才能最終造出好車。

  所以,從國家戰略高度出發,我們認為必須把汽車列入「中國製造2025」里,即使現在汽車還比較弱,但作為龍頭,也作為載體,未來一定要做強。最終這些意見也得到了認可。

  邊補課邊追趕

  《21世紀》:目前我國的自主造車水平有些連3.0都沒做到,怎麼去實現4.0?大家都很關心規劃中的內容如何落地。

  趙福全:需要說明的是,工業1.0到4.0是德國劃分的標準,分別對應的是機械化、電氣化、自動化和智能化。「中國製造2025」與德國工業4.0有異曲同工之處,在終極目標上都是向智能製造發展。但目前我國製造業的水平參差不齊,按德國的標準,總體介於工業2.0到3.0之間,少量接近3.0,但也有不少甚至連2.0都未達到,這是未來推進「中國製造2025」最困難的地方之一。

  當前美國、德國、日本都在積極進行製造業轉型升級,智能製造將成為全球製造業未來的戰略制高點。中國別無選擇,無論基礎如何都必須參与到這一輪的競爭中來,因為我們如果不跟進,將來的差距會更大、追趕將更難。而如果要跟進,又有很多基礎課要補。

  這些基礎課包括很多方面,如自主研發的能力、質量保障的能力、技術訣竅(Know-How)的掌握、經驗資料庫的積累,等等。但是我們也不能先補課,然後再做「中國製造2025」,那樣很可能就會錯失歷史機遇。我們必須明確目標,做好頂層設計,同時邊補課、邊積累、邊追趕。

  《21世紀》:補課有訣竅嗎?能快點補上嗎?

  趙福全:我認為沒有。如果說有加速的可能,那就是我們要儘快統一認識、提高重視程度、達成共識、有效行動:即充分認識到能否實現「中國製造2025」將是中國製造業的「生死劫」,更事關中華民族未來可持續發展;充分認識到自主創新、基礎研發和質量對於實現「中國製造2025」的重要性;踏踏實實、持續努力,一步一個腳印地不斷進步!唯一的捷徑就是認識上的加快!而補課沒有訣竅,只能靠行動。最快的捷徑就是不走捷徑。

  《21世紀》:零部件一直是汽車產業最薄弱的一環,怎麼追趕?

  趙福全:面向「中國製造2025」,我認為汽車零部件產業的挑戰更大。因為不融入到整個智能製造體系中來,企業終將被淘汰;而專業化程度不高、沒有核心技術和足夠經驗積累的企業又沒有融入進來的價值,整車廠可能根本不會選擇和你B2B合作!因此,零部件企業更要有緊迫感,必須加倍努力,老老實實補課。抓質量,抓創新,抓自主研發,也抓資料庫建設。

  以新能源汽車為切入點

  《21世紀》:與德國工業4.0相比,「中國製造2025」又有哪些不同之處,我們的特點是什麼?

  趙福全:「中國製造2025」與德國的「工業4.0」的目標都在於智能化。不同的地方是,在「中國製造2025」里強調質量為先,創新為先,而這在德國「工業4.0」里是沒有的。因為德國工業已經到了3.0水平,這些問題都已經解決了。

  「中國製造2025」在各個領域都提出了很多具體目標,就汽車而言我們的特色是強調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。即以新能源汽車作為切入點,同時兼顧節能汽車,推進汽車產業的做強,這是一個特色。而德國在國家層面沒有類似的戰略,以哪一類汽車為發展重點交由企業決定,但是必須滿足國家的節能和排放法規。

  《21世紀》:我們注意到,在新能源汽車部分,「中國製造2025」中只提到了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,沒有提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,但工信部的解讀版本中卻提到了插混,大家對此很困惑。

  趙福全:國家定義的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、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,但是純電動和燃料電池代表著兩個不同而獨立的長期技術方向,而插電式則是一種交叉技術,因此「中國製造2025」只對純電動和燃料電池提了很多指標。不過規劃中也明確提出,到2020年百公里5升和2025年百公里4升油耗的要求,這實際表明了國家並沒有偏廢任何節能技術的態度,包括插電技術,也包括傳統汽車節能技術。也就是說要在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前提下,同時也發展節能型汽車、低碳汽車和智能汽車。實際上汽車實現網聯化和智能化之後,不僅將有利於解決交通擁堵問題,也有利於節能減排。

  《21世紀》:對新能源汽車的要求,「中國製造2025」與之前的相關規劃有哪些不同之處?

  趙福全:提出到2025年,我國新能源汽車要做到300萬輛,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車要佔80%的比例,完成這一目標的挑戰比之前大很多,需要自主車企積極開發技術、做好產品、打造品牌,而國家層面也必須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和法規配套。

  《21世紀》:您曾提出未來「智能汽車」絕不是簡單的「車聯網+自動駕駛」這麼簡單,而是全面變革,從「中國製造2025」的角度,怎樣理解這一觀點?

  趙福全:「中國製造2025」和「工業4.0」都是整個國家製造業的轉型升級,最終要構建完全智能化的製造體系。在智能製造時代,智能工廠中的機器都是有IQ的,能感知,能思考,更能判斷和執行;而且這些機器以及其它相關要素(如物流)都被充分互聯在一起,彼此共享數據、相互合作、協調一致,從而實現自組織、自運營、高度智能的製造體系。因此「中國製造2025」不是一個行業的智能化,也不是某家企業的智能化,更不是某個車間的智能化,而是整個製造業的充分智能化。

  與此相應的是,智能製造下的智能產品也遠沒有那麼簡單,而是通過網聯化、雲計算和大數據,最大化地承載各種智能功能。智能製造下的智能汽車,將充滿「智慧」,將更安全、更節能、更環保,還將帶給我們很多意想不到的新體驗,而這更需要以智能製造為基礎,也需要各種智能服務才能充分實現。它涉及眾多產業、企業及部門之間的智能化大合作,如果僅僅簡單理解為「車聯網+自動駕駛」那就太局限了。

  從這個意義上講,推進「中國製造2025」需要國家在總體架構設計和標準規範制定方面加大力度,做好頂層設計,未來社會一定是在協作中競爭,在分享下獲利,整個製造業的生態都將被重塑,再不能沿著當前的思維模式和慣性去思考了。(編輯 何芳 範文清)
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-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

1px